刷新量子纠缠纪录:实现51量子比特的真纠缠
所谓量子纠缠,它说的是,在量子世界,粒子之间可以具有一种奇特的联系,而任何经典物理理论都无法描述这种关联。
听说过超导,你知道他的孪生兄弟吗?
这三部曲的实验,是人们是第一次对费米超流系统中的随机涡旋进行系统性实验研究,给出了费米涡旋从产生到湮灭的时空全貌。
【前沿进展】时间,精确到千亿亿分之一!潘建伟团队取得量子精密测量重大突破
潘建伟团队取得量子精密测量重大突破!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论文于2022年10月5日23点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量子知识科普】量子纠缠是如何成为强大工具的|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
神秘的量子世界:从概念基础到技术应用
Anton Zeilinger从另外的角度来讨论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展望量子力学发展的灿烂前景。
奇特“新脑”:意识从物质中产生的几种形式
多数科学家,如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生物学家,都假设意识确实是从物质中产生的。因此,全面理解了大脑也将使我们明白人类是如何思考的。但是,在物理学中,我们也逐渐明白,信息应该被视为是物理的( information is physical)。贯穿这次讲座,我将对这一想法详细论述,并且它可以以几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信息和思想不仅可以在大脑物质中实现,也可以在其他种类的物质,甚至与人类大脑不太相似的物质中实现。所有这些都表明,意识可以从物质中涌现,而且是以几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科学-梦想-责任:谢晓亮和单细胞基因组学
在刚刚过去的“国际罕见病日”里,罕见病和罕见病家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罕见病人家庭中,病患本人和家人,通常承担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身体、心理和经济负担。有统计显示,大部分的罕见病是源于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病,在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看来,如果能用基因组学的方法,为这些家庭提前避免遗传疾病的后代传递,是可以造福社会的。
“九章”作者对涂传诒先生等若干网络评论文章的回复
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在《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利用光子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受到了几乎所有知名国际科技媒体的报道,在推特上阅读量超过600万,也在国内引发了热议。其中,空间物理学专家、北京大学涂传诒院士多次在公众号发表质疑文章。此外,网络上也出现了诸多科学爱好者的各种评论。为了澄清相关概念,提供一个开放的科学讨论平台,“墨子沙龙”、“知识分子”联系了涂院士获得了其质疑文章的转发权限,并邀请了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就相关疑问进行回复,一并刊登,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