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没有账号? 去注册
会员注册
  • 已有账号? 去登录

2022-2023

山鹰(朱敬恩):鸟有什么好聊的?|2022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2-12-16    5031   

2022年3、4月起,突如而至的疫情让上海这座城市慢了下来,“墨子沙龙”每月例行的线下活动安排也被打乱。

然而,空间的隔离也无法割断墨子沙龙和大家的联系,从4月初开始,我们临时筹划了一系列“线上讲座”。令人愉悦的花鸟世界、科技与历史考古的美丽相遇、精致文物背后的故事、音乐冥想给心灵带来的慰藉…… 愿这些轻松而充实的内容能给居家办公、学习的人们带来笑意。

以下内容来自墨子沙龙“鸟有什么好聊的”线上活动(2022年4月6日),演讲者是资深观鸟爱好者、科普作家山鹰(朱敬恩)老师。

(版权说明:图片大部分选自网络,仅限科普使用;另外,这次讲座的内容也仅限科普使用,请勿用于商业传播。)


全世界共有一万多种鸟,其中在中国就有一千四百多种,而且鸟的生活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我假设听众朋友们可能对鸟类并不是特别了解,于是我挑选了八种在城市常见的鸟类让大家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另外,繁殖对物种来说非常重要,于是我从中国的古诗词里面挑选了七种鸟类来讲一讲在鸟类繁殖方面有哪些有趣的话题。同时,我国少数民族有许多跟鸟类互动的文化,所以我又选了四种少数民族文化里面涉及到的鸟类,来聊一聊鸟跟人之间的关系。最后,我希望我们能够把保护工作做好,所以又挑选了五种珍稀鸟类来谈一谈我们怎么样去做保护工作。我不仅仅是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些鸟叫什么名字、有多么漂亮,而且也把我个人在这些年观鸟的一些经历、感悟和思考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部分是城市内的鸟类介绍。我选了四个城市作为代表,首先是上海,然后是成都、广州北京。每个城市对应的鸟类并不仅在这个城市有,而是在别的城市也有可能会看到,我只是拿它们举个例子,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这一点。

图片

在上海的很多朋友一定看见过这种鸟。我想很多人在野外见到一个物种的时候都会问:“这叫什么?”所以名字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来看看这只鸟,它很像鸽子,是鸽子的亲戚,叫斑鸠。在观察这只鸟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什么信息?你会发现它身上的最突出的一个部分——它脖子上面那些像很多小珍珠一样的斑点会一下子抓住你的眼球。所以在命名的时候,我们的学者们就称之为珠颈斑鸠。也就是说,鸟的名字往往包含两部分的信息,第一部分是它的外貌特征,而第二部分是它属于什么鸟类?比如说这只叫斑鸠,它的特征是像珍珠一样的颈子,所以叫珠颈斑鸠

说到鸟类的名字,有些词汇在日常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比如说很多人会问我,这个东西的学名是什么,我往往告诉他,我可以帮你去查,但是我没办法告诉你,因为它是拉丁文写的,我不太会读。而且用拉丁文写的时候一般是用斜体。学名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属的名字,后面是种的名字。这个方式是全世界统一的,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不会乱,任何一个物种的拉丁文学名只有一个。现代分类学的鼻祖、瑞典科学家林奈制定了这一规则,而我们则一直沿用这个传统。

至于中文名,如果我们留心的话,会发现两岸三地还是有差别的。台湾跟香港地区的现代民间观鸟历史比大陆要早很多,而且它们又是各自开展的,所以我们对很多物种的命名是不同的,大家看资料的时候要注意。此外,中文名和英文名往往是对不上的。比如说,我们有一种鸟叫鸳鸯,它的英文翻译是什么?翻译不出来,这是文化传统的延续。另外还有一些是分类原因导致的,本来一个物种,把它拆成两个物种,然后把某一个名字给了a,那么b是不是要另外重取一个名字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对应不上。还有一点就是命名英文名的那个人跟我们给中文名命名的那个人对同一种鸟的理解不一样。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一种在中国蛮常见的鸟叫棕背伯劳,按照我们刚才说的命名原则,它的主要特征是是棕背,又是一种伯劳。我们以前说“劳燕分飞”里的劳就是指一种伯劳。那好了,棕背伯劳的英文名如果翻译成中文是什么呢?是长尾伯劳,英文名的侧重点是它的尾巴特别长,而中文名关注的是它的背部是棕色的。这个时候就突显出来了学名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唯一的并且是公认的。

另外还有不同的分类系统也造成了一些的差异,这个我们就略过不说了。

图片

很多人都可能有见过这种鸟,身上绿绿的很漂亮,最醒目的是白色的头部。它叫白头鹎,鹎是一类鸣禽,叫声都很好听,而且性格也比较活泼。

那么为什么我们把这一小段的主题定为“鸟与人类的文化”呢?上了年纪的朋友可能知道,在1949年以前的民国政府的时候,上海地区的结婚证上印的就是两只白头鹎。为什么这么印呢?因为白头鹎还有一个名字叫白头翁,象征着“白头偕老”。这就是鸟跟人类文化之间的一个交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去想象这些鸟类的,而这未必真的符合鸟的真实情况,比如说白头鹎,它真的是一种白头偕老的鸟吗?不一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人类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鸟类的观察是由来已久的,鸟跟人类的关系异常密切。《诗经·商颂》里面就有一句话,叫做“玄鸟生商”,说的是商朝的先祖“契”的妈妈就是吃了燕子蛋后才怀孕生了他。玄鸟就是黑色的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燕子。这种传说有没有道理另说,但至少说明中国人对鸟类的观察是由来已久的。

现在都是我们人类在看鸟、在想象鸟是什么情况,那么在鸟的眼里人类是干什么的?人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人类是如何被看待的?这些问题本身又是否重要?这可能涉及到一些哲学方面的一些思考。我们人类跟其他动物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看到一只小狗,我们觉得它很可爱,可是那只小狗会觉得我们人类也是很可爱的吗?有一种说法是,猫和狗看我们人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天天给狗好吃的,狗说这个人一定是神,对我这么好;但是你天天对猫这样好那样好,猫有可能会觉得我一定是神,要不然这个人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觉得我们在跟大自然打交道的时候,其实不一定都是要站在人类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有的时候如果换一个角度的话那么获得的信息也许会更多。

图片

讲完了东边的上海,我们来到西边的成都。很多朋友在成都的公园里面都见过这种鸟,它太有个性了,所以我们这一节的主题是“鸟的个性”。它叫白颊噪鹛,是一种鹛类,为什么叫噪鹛呢?因为它的叫声非常吵闹,而白颊显然是它面部的特征。每一种鸟的个性都非常不一样,这种鸟它能蹦到你的脚面上,不怕人。我们在观鸟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鸟是真不一样,有的鸟是急性子,有的鸟是慢性子。急性子的鸟吃东西的时候风卷残云,吃不到两口,马上就换下一个地方,然后又到另一个地方。你感觉它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在那吃东西呢?当做出这种想法的时候,我是希望它在那多停一会儿让我能够更仔细地观察。但是往往它就像一阵风一样来,也像风一样地去。仔细想想原因,急性子的往往是这些鸟类:它们的体型较小,会面临很多风险,所以才选用了一个集群而迅速的行动方式。

我们会发现有的鸟一点都不怕人,很亲近人,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白颊噪鹛,在成都的公园里经常能看到;但有的鸟是很怕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鸟类的学习能力。我曾经在观鸟的时候碰到一个情况,就是在海滩上观鸟时,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靠近鸟类,但是那些鸟对在海滩上劳作的渔民却是熟视无睹的。所以它们其实是能够判断得出什么样的人是有威胁的、什么样的人是没有威胁,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鸟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就导致在我们人的眼里它们的性格不一样,有的胆子大,有的胆子小。实际上不一定是这么回事,与胆量没什么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莲花山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处的一座山,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因为处于两个非常不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的交接点,所以这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就非常的好。那里面有一种鸟叫做斑尾榛鸡,你在观察斑尾榛鸡的时候,会发现它的伪装色特别特别好。它在树根底下卧着的时候,你可以靠近它,当走到脚都要快踢到它时,它都一动不动,让人觉得这鸟也忒傻了点儿。但实际上不是。为什么呢?正常情况下,它的保护色会好到即使它在你的脚边,你都看不见它,没有注意到它,只是我们因为天天盯着去找才能够去找到。所以你不要觉得它傻,而是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最好的、最大概率的、最完美的一种应对方式。所以到底是聪明还是傻,要看它的基因的稳定性,也要看它所处环境的变化。有的鸟类碰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怔住不动,这样在野外的环境下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如果那个地方一马平川,它也是本能地一动不动的话却反而把它暴露出来。所以这个时候环境的变化超出了它的基因的应对范围。所以说是聪明是傻,可能还要有更多的研究来去支撑。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对于嗟来之食鸟到底吃不吃?我们古人其实讲的很经典,叫“鸟为食亡”。观鸟这么多年,据我了解,还真没有看过哪一种鸟类能够完全拒绝人类长时间的定点投喂。一方面吃食是鸟的天性的,第二方面也反映了它通过一个学习的过程觉得长时间的投喂没有危险,可以去吃。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它可能会给自身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因为它的学习能力毕竟是简单的,而社会有的时候太复杂了。大部分鸟类一开始都是心有芥蒂的,但是少数鸟真的是只要你给吃的马上就会过来。

图片

下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鸟也是在成都,叫黑尾蜡嘴雀,它就是典型的给吃的就来,能养熟的。你看它的嘴,特别厚实。你在成都的茶馆里面喝茶、吃点瓜子儿的时候小鸟就过来了,你可以剥几个瓜子仁给它吃。实际上后来我发现压根就不用剥,你把瓜子扔给它,它可以把瓜子嗑成三瓣。每一个都是三瓣,太精准了,人都没它嗑的好。这个跟它的嘴有关,它的嘴就是适合去吃瓜子儿。所以鸟的形态跟它的习性是相关的,它吃什么往往决定了它的喙的样子。

有很多鸟类的喙的形状主要是为了取食,有部分原因是为了梳理羽毛。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说筑巢。有一种叫长尾缝叶莺的鸟,它的嘴尖尖细细的,可以把蜘蛛丝当成针线,来缝合树叶然后在里面筑巢,所以它叫缝叶莺。还有的鸟类会用嘴来打斗。不仅如此,鸟类往往在出生之前在喙上会长出一个小凸起,从里面把蛋壳捣破。还有一些寄生类的鸟是很可怕的,比如说,在非洲的一种鸟,叫响蜜鴷,它会寄生在黄喉蜂虎的巢里面,它会比黄喉蜂虎的幼崽先孵化出来,在眼睛都没有睁开的时候,它的嘴尖会长成特别锐利的一种形状,就像钩子一样,这种形状只有雏鸟有而成鸟是没有的。等到黄喉蜂虎的幼鸟出来的时候,它就会用这个带有钩子状的嘴把黄喉蜂虎的雏鸟全部干掉,然后寄生在养父母的巢里面。这是鸟喙的一个很特别的应用,听起来大自然没那么温馨,有的时候也很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我们会发现鸟喙的功能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与食物对应,并不是吃素的就只吃素,它就不吃荤。很多鸟类都是投机分子,很多吃素的鸟有时候也会来几口荤的。比如说刚才讲的黑尾蜡嘴雀,偶尔也会吃荤,但是它的嘴实际上是更适合去吃各种谷物的。还有一个,鸟类的喙实际上是没有牙齿的,但是比如说像隼类,它的喙就会有一些齿突用来撕裂食物。还有秋沙鸭,它的嘴尖上就有很多有锯齿,因为它会潜到水里去抓鱼,鱼太滑了,锯齿状就很利于抓鱼。

总而言之,食物是最重要的,当然喙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喙的形状丰富多彩,有的是像钳子一样,有的像一个大勺子,有的向上弯,有的像一根针一样,等等,非常多,非常有意思。这可能也是观鸟的一个乐趣,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是无奇不有。

图片

我们再往南来到温暖的广州,这种鸟叫暗绿绣眼鸟。其实暗绿绣眼鸟在上海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广州可能更容易看见。我们为什么把暗绿绣眼鸟拿出来讲?这个鸟很有意思,你看它的眼睛周围的一圈儿就像是被绣上去的,我们过去称之为绣眼。古代有很多画家画过这种鸟,我记得这个是黄荃画的,琵琶上面有一个小蚂蚁,这只鸟就盯着它想去吃它,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但实际上暗绿绣眼鸟是一群一群地来捕食的,它不是一个个体行动者。这就涉及到了鸟类的捕食策略,就是怎么样从更短的时间内吃到更多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资源的约束往往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地方吃的东西特别多,也没什么风险,那么我当然愿意自己吃自己的。但是如果资源一旦不够,或者说发现一个食物需要依赖更多工夫的时候,我们往往是采取集体行动。

这种集体行动分为两种,第一种都是这一种鸟,同一个鸟群一起去吃食,一起去喝水等等。比如说澳大利亚中间那个虎皮鹦鹉,就是几万只一起去喝水,这样的话它会降低风险,因为周围会有它的天敌,一大群一起行动的话抵御风险的能力会很强。那么还有一种是混群策略,我们通常在观鸟的时候,有一个词很关键,叫“鸟浪”,就是一波来一波去,这种称之为鸟浪。这里面有混群的,混群的策略是什么?就是不同的鸟一起出发去找食,有的占据树冠层,有的是林下,有的是在中间层面,有的是打先锋,有的是殿后。这个其实就很有意思了,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这个策略,说为什么哪些要在前面、哪些要在后面呢、哪些要占树冠层?后来就发现它们在整个过程当中各有分工。比如说像扇尾鹟之类的鸟,它之所以叫扇尾鹟,就是尾巴有点像扇子,会打开、合上。在森林里面,它会把小虫子惊吓出来,然后后面的鸟就有的吃了。还有一些是负责树冠层的可能是担负一些警戒的作用,还有一些是在地下挨个扫过去的。大家通过这种集体合作,相当于把整个森林从上到下扫了一遍,各取所需,在整个过程当中都能有所收获。

除了刚才讲的这些自己出去找吃的,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比如说幼鸟肯定自己找不到吃的,所以它要去乞食。那么它怎么去乞食?想想我们人类,婴儿饿了会怎么样?就要去哭。雏鸟也是一样,它饿了,正常情况就要去叫,而且幼鸟的嘴两边往往会有特别明显的颜色,裸露的部分会呈现出黄色比较多。黄色是一种醒目的颜色,我们以前说人家黄口小儿,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如果仔细去看,你会发现家门口的燕子在小的时候,当它的父母一回来,它马上就把头伸出来,叽叽喳喳地叫,它的嘴角就有这种很明显的一些色斑、色块,这对于它们的父母来讲是一种刺激,会刺激它去喂食。这种乞食行为发展到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什么呢?出现一种要挟——幼鸟把自己故意暴露在天敌面前,然后不停地叫,这时候逼着自己父母来赶紧喂它、先喂它。这是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策略,但是确实存在。有科学家研究出来说,有一种鸟类,它这么干过后能得到的食物是正常情况下的九倍。为了吃,大家都是各尽所能,真是无奇不有。

那还有一些就是去偷去抢,比如说军舰鸟。军舰鸟在海上游荡的时候是很少自己去下水去捕鱼的,而是经常去抢海鸥或者其他之类的,所以它是名符其实的“海盗”。

图片

我们经常说观鸟不仅仅只是认识一个物种,更多地是去了解大自然背后的一些知识等等。观鸟要看行为,同时也要看环境,然后甚至去想既然鸟类世界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们人类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那我们来看看鸟类世界里面有没有比较好的一面?在广州经常能够看到一种非常漂亮的鸟,叫红嘴蓝鹊,图中这两只显然是相亲相爱,一只给另外一只在送一朵花儿。在美丽的春天里面能看到这一幕,一定是非常开心的。

这种鸟属于鸦科,是比较聪明的那一类。我们知道乌鸦是很聪明的,其实整个鸦科都很聪明。它们是有一些社会行为的,比如说帮亲。什么叫帮亲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哥哥姐姐会帮父母养育弟弟妹妹,这就叫帮亲。很多鸟类是把孩子养大后就将其赶走,然后自己再生下一胎,大概大多数是这种情况。但是这些具有社会行为的鸟类会过来帮助父母去带自己的弟弟妹妹,这样显然有利于整个种群的繁衍跟扩散。所以红嘴蓝鹊往往是一个大家族。

除了帮亲这种社会行为之外,科学家们也发现它会出现一些像同类啄序的一个行为,什么叫啄序?序就是等级、顺序,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等级观,就是a啄b,b啄c,那这样就显示了等级。啄序行为不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很多群体的习性的鸟类里面,它是存在的。

还有很有意思的一种情况,就是叫“大佬你先请”。这个是不同种群的鸟之间的一个状况,比如说在一些高原的会有很多吃腐食的鸟类,如果鸦科动物发现了食物,但这时候秃鹫过来了,那肯定没办法,得让一让——大佬你先请。很多朋友说高原的鸟类没什么机会见到,那我们日常见过的鸟类中你觉得哪个是大佬?最大牌的通常是喜鹊。我曾经在青藏高原看到寒鸦,寒鸦是很厉害的、地头蛇一样的鸟类。我曾经看过几只寒鸦去揍金雕的,金雕可是翅膀一展开都有两米多长,几只寒鸦就能揍它,你想这是多厉害!然而,如果寒鸦正好在游玩的时候,突然一只喜鹊飞过来,那么几只寒鸦会立马乖乖地跟在喜鹊的后面。这些社会性的鸟类背后都反映了两个方面,其一是智商高,另外,相对来讲每一个个体它都不是特别小型的鸟类,而是比较有力量的。所以它们更容易形成一种社会性生活方式,是我们讲的“社会鸟”。

图片

我们刚才讲到智商,小嘴乌鸦是最聪明的鸟之一,据说它的智商能够跟六七岁的小朋友差不多,这是很吓人的。每到冬天,北京城里面一到傍晚,飞的主要就是小嘴乌鸦,而另外一种大嘴乌鸦主要是在城郊。小嘴乌鸦的智商非常高,是少数具有自我意识的——它能够认得镜子里面是它自己。小狗刚开始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的时候会疯狂地叫,意识不到那是自己,在隔了很久以后才有可能会意识到,而且有的狗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但是乌鸦是有这种自我意识的,这是高智商的表现。

乌鸦喝水是有人做过实验的,是真的,它能通过使用一些工具来喝到水,它确实可以做到。日本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小嘴乌鸦聪明到,它想吃一个坚果但是搞不开,于是它会在红绿灯的时候,站在伸出来的杆子上面,把它丢下去等车把它压开,然后等到红灯的时候它再下去啄这些东西吃。这是非常聪明的,而且更让科学家们惊讶的是,把学会了这一招的小嘴乌鸦移到一个原先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的很远的一个地方,之后不久,当地的小嘴乌鸦也全部都学会了,所以它们真的是集体的学霸。

我们中国还有非常传统的一句话叫乌鸦反哺,说乌鸦会来喂它老年的父母,这个是不是真的?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可能不是真的。

图片

北京有非常多的鸟类,现在的记录可能都有500多种了,早就超过中国的1/3了。北京北边是燕山山脉,又处于候鸟迁徙的重要节点,所以经常会有非常多的鸟类。在北京不得不提的是下面这个物种,这种鸟在北京以前人们都管它叫楼燕,又叫北京雨燕。经常能看到它们绕着钟楼、鼓楼飞,因为它们喜欢在过去的那种木质结构的楼里面做窝。

图片

北京雨燕到一个季节就没了,大家就想知道它到底去哪儿了?为了弄清楚,大家就给它装上了卫星定位,然后去查去看。结果让大家大吃一惊的是,它的迁徙是从北京绕过了西北的荒漠,西北的高山,然后穿过了红海,穿过非洲的中部,一直到了南非,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征程。

它只是一只不大点的雨燕,比你的巴掌大不了多少,它要这样不停地飞。当然,它在路上会有歇息,但是歇息的次数并不多,远超过了科学家之前的预期。目前科学家们还有发现,比如说有一种叫斑尾塍鹬的鸟,它曾经飞了一万二千多公里没停过,这个是非常非常让人震惊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由的翅膀。

鸟类的迁徙是它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鸟类通常分三种,一种就是一年四季都生活在你这儿,我们称之为当地的“留鸟”,还有一种叫候鸟,候鸟又分两种,一种叫冬候鸟或者夏候鸟,如果夏天才到你这儿来,就称之为你这个地方的“夏候鸟”,如果冬天才到你这儿来,称之为你这个地方的“冬候鸟”。那么还有一些鸟是把你这个地方当作一个过境,它就路过你这儿不在此地长时间停留,我们一般把这种称之为“过境鸟”。然后还有一种,就是偶尔会有一两只从非常遥远地方过来的鸟,正常情况下它不会到你这儿来,但是突然出现在这儿,它有可能是在空中的时候掉队、跟错队伍了,或者走失了方向等等,这种我们称之为“迷鸟”。当然放生这种的搞得乱七八糟的我们就不算了。

在这样的分类方式下,我们会发现候鸟其实占据了很大比例。那这些候鸟为什么一定要迁徙?比如说,冬天的时候它往南迁徙,它是因为怕冷吗,北方冰天雪地,是因为冷吗?大家记住,往往不是这么回事儿,不是因为它怕冷,而是因为北方冰天雪地它没得吃,这点更关键。而春天的时候它为什么一定要往北边去呢?我们这个地方春暖花开,又有的吃不好吗?不是,它到北方去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要在南方繁殖?你冬天在南方都能活,你春夏难道不能在南方活吗?一方面可能确实春夏季的时候,南方的一些环境会有变化,但是更主要的是,它在北极苔原地区繁殖的话面临的天敌会少很多,所以它保留了在那边繁殖的习惯。当然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跟反映地球的气候变化有关,甚至跟早些年的板块漂移都可能有关。鸟类的迁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征程,在这个征程里面它的因素非常的多,但是怕冷肯定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因为食物来源以及繁殖,这两个策略是最最关键的因素。

之前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些鸟类的基本知识,以后你在观鸟的过程中,可以带着这些知识点去看。下面,我们选取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些鸟类,现在是春天,我们来一起聊一聊在春天里面最重要的事情——春心萌动。

图片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可能是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的一句话,但是很少有几个人知道 “关关雎鸠”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关关”是指鸟的叫声,“雎鸠”是指一种鸟。这种鸟到底是什么?因为《诗经》过于久远,我们现在只能去推测。我们大部分人目前能够接受的一个答案就是我们旁边的这个鹗,这种鸟还有一个名字叫鱼鹰,因为它是专门吃鱼的。它的分布非常得广,包括内陆跟沿海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它的叫声确实就是“关关”这种叫法。

鸣叫对鸟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鸟类的叫声可以聊天、报警、传递信息,还有刚才我们讲的乞食的时候,它也会大叫。鸣叫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功能在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的工具,所以鸣叫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古人在观察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说杜鹃,很多人都对它的叫声有印象。还比如说,在南方的很多朋友可能都会听到一种鸣叫,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发出这种求偶声音的鸟就是噪鹃,也是一种鹃形目的鸟。

春天的时候鸟类准备要去交配了,这个行为我们通常称之为踩背,大多数鸟类都会采取这样的一个体位来完成它们最重要的一个瞬间。鸣叫里面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求偶,它会去不停地鸣唱,不停地去呼唤伴侣。这个声音在鸟类听起来是在呼唤情郎,但是有时候在我们人类听起来就有不同的感觉。

图片

比如说在古代诗词里面有一句叫“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古人认为听到鹧鸪叫是很伤心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讲法?我们刚才讲鹧鸪这么叫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求偶,它应该是很开心的,为什么我们人类听起来很伤心呢?这实际上又涉及到我们前面讲的那句话,我们人类对于很多东西的文化理解,纯粹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用我们的感官进行的。鹧鸪的叫声在我们中国古代人听起来会觉得就像“行不得也哥哥”,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哥哥不要走”,那些在旅途当中的人,突然听到这句话,好像是觉得家乡里面有一个人在这样跟我说,于是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人,所以会觉得伤心。所以才有了这个上面的 “陌上征人首尽低”,这是一种思乡之情。

图片

我们刚才讲了它要繁殖,它要先去叫去沟通,完了它要去求偶,去找到自己的心爱的。找到心爱的过后,它要怎么办呢?你看它们就开始了变装比赛。你看比如说这是一只白鹭,通常如果你冬天去看的时候,你实际上是看不到头上这两根小辫子,包括它后面像蓑羽一样的羽毛也是没有的,这些统统都是它要到繁殖季节才长出的繁殖羽。它长出这些为了啥?当然是为了好看,为了能够吸引异性。需要提醒一下的,不是所有的鸟类有会有繁殖羽的。繁殖羽往往会令爱情变得更加美好。繁殖羽这么漂亮,它飞起来我们古人肯定也会有注意到。“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想想风吹着它那如丝带一样的羽毛,那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卷。我们人类都要心醉了,别提这些鸟儿们彼此之间,在爱的氛围里面沉浸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了。繁殖羽长出来了不是说等着你来看,这个爱情是要主动的,所以要有一个求偶的动作,鸟类就是这样。

图片

比如说这幅画里面这个红腹锦鸡,旁边的这首诗词是这么写的,“洛阳殿前仙杏开,锦鸡石上矜毛羽”。“矜”是指爱惜,爱悯,爱怜的意思。这个是当年宋徽宗画了一幅《芙蓉锦鸡图》,是描写上面的那个锦鸡的,这种锦鸡叫红腹锦鸡。不过大家在观赏宋徽宗画的《芙蓉锦鸡图》的时候,提醒大家,他画的那个芙蓉锦鸡,它既不是红腹锦鸡,它也不是另外一种白腹锦鸡,它是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杂交种。大部分鸟类之间是不能杂交的,但极少数之间它是可以。就像宋徽宗画的红腹锦鸡跟白腹锦鸡的杂交种,在现实中也是有发现的。还有一些鸭子,经常会有一些杂交的情况发现的。当然至于它能不能繁殖下一代,那就不太确定了。但是一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大家可能觉得好奇,说这个红腹锦鸡,怎么会用它肩颈子上的羽毛把嘴都遮掉了,它平时就长这个样子么?并不是,它平时嘴是露在外面的,这个时候,它总是会侧面站到心动的、心仪的雌鸟面前,然后就有点像那个斗牛士一样,把那个袍子往自己的脸上这么一遮,然后把最绚丽的一面要展现给雌鸟看,这个雌鸟如果不想理睬它,就会往前走几步,但是我们的红腹锦鸡会马上就气馁吗,不,它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它会跟上前去继续绕着它转,直到让这个雌鸟答应为止。当然这个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另外一只雄性红腹锦鸡也加入了这样一个求爱的仪式,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好几只红腹锦鸡,围绕着一只雌鸟,在那不停地打转,同时不停地做出这种炫耀性的动作。曾经我在秦岭看到的非常好玩的一幕,就是雌鸟谁也没看上,然后就钻到了森林里面,然后这两只雄鸟马上就恢复了冷静,继续埋头,好像刚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图片

求偶一旦成功就会进入到婚配模式。古人写了这么一首诗, “鸳鸯暖卧沙浦,鸂鶒闲飞橘林。”特别有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了,鸳鸯跟鸂鶒肯定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我想提醒大家一句,我们现在说的鸳鸯,右边的这个图片里面的鸳鸯,在左边的这句诗句里面是底下的鸂鶒,古人说的鸳鸯是我们现在的赤麻鸭,所以古今是不一样的。我们古人说鸳鸯是一夫一妻非常好的,但是我们现在说的鸳鸯它们的婚配形式绝对不是一夫一妻,这个老公绝对是个大花心,是个“渣男”。所以到底是古人搞错了,还是我们误以为古人搞错了呢?有的时候还是要多去看一看。

对于大多数鸟类而言,一般个体越大,比如说丹顶鹤、大天鹅,都是一夫一妻制,而且很多都是终身。但是像鸭子这一类的往往都是“登徒子”比较多,一夫多妻制的情况会比较多。那么会不会有一妻多夫制的呢?也有,一些特别小型的鸟类也有,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种群的繁衍能力以及数量等等,所以它会采取多样性的婚配形式。

在婚配中有个好房子才是关键,特别是我们人类来说,往往就是没有房子,丈母娘是不让进家门的,但鸟类没有那么多事儿。但对于很多鸟类来讲,房子盖得好肯定是能够更好地去吸引异性。需要跟大家说明的一点就是,大多数鸟类,它的巢只是用来在繁殖期间使用,繁殖之后,它是不需要巢的,它不是每天晚上都要回家睡觉的。所以也就是说巢对鸟类来说是不是刚需?是刚需;但是不是一年四季的刚需?往往不是,只有极少数的鸟晚上是一定要回巢的,这种比较少。

图片

“屏山掩翠敞华堂,巧燕初归拣画梁”,燕子要搭窝,它还要去挑挑拣拣的,选一个比较棒的位置才去做。那这个巧燕是我们说的金腰燕。还有一种燕子,在过去我们称之为叫拙燕,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家燕。我们为什么管它叫“拙”?拙就是笨拙的意思,其实这也是一种可爱的小燕子,为什么管它叫拙燕?它的巢是一个杯状的。金腰燕,也就是所谓的巧燕,它的窝巢只有一个很小的口,这样的话对于幼鸟来讲,它是不是保护效果更好,而且预防天敌的效果更好,小鸟也不太容易从上面掉下来,对不对?所以古人就认为这两种燕,一个巧一个拙。其实,我们说燕子衔泥,衔泥就是用来做窝的,无论是拙燕还是巧燕,它们都用大量的泥来垒窝。但是我看到有些资料上面说家燕,也就是拙燕,它会用很多树枝,所以它的窝的强度会更强,而巧燕往往不会,单纯的是用泥,这个是不对的。提醒一下大家。鸟类会根据它的客观情况来选择它的巢材。虽然我们讲的巧燕会更多的依赖于巢泥,但是有一些像树枝之类的巢材它也是不会放过的。

图片

在婚配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来了,就是要怎么去养孩子?我们人类也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比如我们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这个杜鹃就是指我们日常说的大杜鹃。它自己不养孩子,它的孩子都是要巢寄生,它把蛋都下到别人的窝里面,让别人去给它孵孩子。所以它这样的妈妈当起来相对也比较容易。但是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我们有一句话叫“可怜天下父母心”,并不是说它把蛋下到别的鸟的巢里面,让别的鸟替它养孩子就完事儿了,实际上它一直会在附近看着这个孩子,等着这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然后再不停地叫和它的孩子沟通,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羽翼丰满,它会带着它的孩子一起飞走。当然,至于它的被寄生的养父母的家庭,那只能是空欢喜一场,什么都没有了。

第三部分,我们来讲讲关于少数民族生活里面的一些鸟类。鸟类不仅仅是我们的邻居,它实际上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里面了,所以我们跟大家讲一些跟鸟类文化有关的事情。

宋朝的《契丹风土歌》里面是这样写的,“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然后下面一句叫“海东雄鹘健如许,韝上风生看一举,万里追奔未可知,划见纷纷落毛羽”,讲的是海东青去击杀天鹅的景象。这个景象最早是在契丹,然后一直慢慢在整个东北地区演化,最后传到满族,他们一直保留下这个习俗,叫“春水”,就是春天的时候去围猎,用海东青去围猎天鹅、大雁这样的东西。

我第一次知道“春水”这个概念是在上海。我在上海博物馆看玉器的时候,发现了有很多称之为“春水”的玉器。我当时看到上面都是统一的图案,是一只天鹅或者是一只大雁在往水里躲,但是它的头部会被一只猛禽一样的鸟抓住,或者说是在啄食。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鸟,名字叫海东青。如果我们用今天鸟类学里面的名字,它就叫矛隼

图片

与“春水”相对应的还有“秋山”。“秋山”的画面一般是,在一个山林里面有一些鹿或者是狍子之类的,反映的是秋天去打猎。东北地区春天的时候,大雁、天鹅都从南方飞回去了,飞回到北方去繁殖,往往要做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停歇,在这个时候矛隼这样的一些大型的捕食型鸟类就去猎杀它们。而到秋天的时候,大雁都往南飞了,但是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森林里面的这些鹿、麂子、狍子之类的已经膘比较肥了,这就是去狩猎的好时候。所以“春水”“秋山”实际上反映的是东北地区的民族跟大自然形成了互动的节奏。我们中国人古代就讲到不可涸泽而渔,你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节做什么事情,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看一看这个,“天边心胆架头身,欲似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这是唐朝的崔玄写的《咏架上鹰》,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一听到训鹰玩鹰,大家会觉得不太能接受这个事情,因为这是一个很残忍的过程,俗称熬鹰。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在传统的训鹰过程当中,当鹰老的时候,最终会被放生到大自然,这实际上又体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跟鸟类之间的情感问题。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都会有训鹰的习俗,我们这图上这一只是金雕,是最猛的、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猛禽之一,从欧洲的阿拉斯加一直到中国的东部,到新疆、甚至四川,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这种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会把它训作工具去捕猎,另外一个方面也会养出情感,那第三个方面,这种复杂的情感实际上就造成了一种文化投射,有很多歌颂。所以当我们在呼吁要取消掉训鹰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应该要更冷静地去看这个问题。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它作为少数民族的传统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记忆是值得被保留的。只是说现在是否还有必要去熬去训这个过程,那这个当然是可以商榷的,并不是说一棒子打死、把这个东西就给它沉埋尘封起来。

2015年的时候西藏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有一些朋友可能去看过天葬台的天葬仪式,甚至还有拍过的,以前在网上也有很多视频或者图片能看到。但是从2015年之后,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你不可以随便去拍人家的天葬仪式的这些画面。这个天葬仪式在很多没有接触过天葬的民族或者说其他地区的朋友来看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很多藏民的认知当中,那个地方的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认为一切来自于自然,通过天葬这个模式又回归于自然,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珍惜自然环境的一个方法。所以在这里面,自然环境、宗教环境以及包括经济发展各种因素共同缔造了这样的一个习俗。

图片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不仅仅是在西藏地区会有天葬,其实蒙古族也是有天葬这样一个习俗的。那么在这个习俗里面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高山兀鹫、胡兀鹫等等。图中是胡兀鹫。为什么是这些鸟类?因为这些鸟类都是食腐鸟类,青藏高原上面离不开这些食腐鸟类,没有它们的话,高原上面的那些东西会很容易滋生病菌,并且成为一个传染病源,所以它们是大自然的清道夫。为什么这个地方我会放一张胡兀鹫的照片?一般来讲胡兀鹫在吃腐食的过程当中是最后一个吃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吃骨头的,它也是几种食腐鸟类中唯一一个能把骨头给直接消化掉的一种猛禽。所以大自然会把每一个步骤都安排好,一点点都不浪费,这才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跟和谐。

我们最后来看一首歌,上了年纪的朋友肯定会知道,“高山清,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碧水常围绕着青山转”。台湾地区的高山族,一开始并没有生活在高山上,其实是在台湾各个地方都有分布,后来慢慢的他们适应了山林的生活,而打猎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方法。

图片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阿里山遇到的一个故事。在当地有一个猎人,是纯粹的山里人,高山族的人,后来他去了高雄地区,遇到了一个城里的女大学生,偶然的机缘他们相爱了,并且把她娶回家。因为这个大学生愿意跟他回到大山里面来,他当然对这个太太非常地好,当宝一样供着。后来他妻子怀孕了,怀孕的时候按照他们山里过去的习俗,他就打了所谓的野味回来给他的老婆去吃去补身体。打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蓝腹鹇,这种鸟在台湾被称之为鸟中之后、皇后,非常漂亮非常美丽。然后他第一天打了,他老婆吃了,他老婆也不知道,后来他老婆发现了这个漂亮羽毛过后就问清了情况。然后第二天,他又打来给他老婆去吃,然后他老婆就问了他一句话,说这么漂亮的鸟,你今天打一只,明天打一只,就算最后宝宝很健康的出世之后,但是他恐怕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么漂亮的鸟。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所以从此以后,这个阿里山的少年,他从一个猎人转化为一个环保主义者,他开始带着他们当地部落的朋友们,一起把当地改造成为一个自然教育中心,对当地的物种进行各种各样的保护,而且现在也做得非常好,让那个地方成为一个生态旅游的热点。

那个地方现在叫“星星的小屋”,住在那里,晚上你能看到天上的星星,还能看到竹林里的星星。竹林里的星星是什么呢?是地上会发光的夜光菌,然后还有能看到树上的星星。树上的星星是什么呢?是那些鼯鼠,晚上你用光照它,它的眼睛会反光,叫树上的星星。我觉得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跟现代环保理念的不断传播,同时它也展现了在整个保护工作里面,爱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我们下一个环节要讲的珍稀物种的保护所要特别关注到的一个问题。

珍惜物种的保护里面最关键的两个词,一个是仁爱,一个是科学。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在中国绿孔雀现在已经非常珍稀了,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引进蓝孔雀挤占了它的生存空间,另外一方面就是它的栖息地一直在不断地丧失。它的栖息地是干热河谷,目前已有的是在干热河谷里面的水边的一些滩地,这个地方它用来洗沙浴。它是非常漂亮的,它要求偶的时候会把漂亮的尾巴打开,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在森林里面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它也在这边饮水等等。但是这些地方,干热河谷的河道边的这些地方都是非常小的,如果这个地方要修大坝的话那么很快就会被淹没,这些地方就不存在,绿孔雀就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图片

我们目前估计,全中国已有的绿孔雀大概只有500只。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恶果就是关于孔雀文化的丢失。现在你去看博物馆看看,清代以前的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还是铜器上面的孔雀都是绿孔雀的形象,而不是蓝孔雀。怎么分辨呢?绿孔雀的毛是一簇,蓝孔雀是像一把小扇子一样打开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区分。现在,包括被称为孔雀之乡的云南省,你看到的所有宣传的照片,包括昆明长水机场里的,都是蓝孔雀,而不是绿孔雀,绿孔雀才是中国本土的孔雀,蓝孔雀原来不是中国本土物种。你看,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丢失。那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公民的力量。绿孔雀在中国的保护是一些中国公民自发开展的,是一些中国公民通过影像、通过呼吁、通过NGO的一些活动、甚至到最后通过法律手段去让本来要在它的栖息地上建的一个水电站停下来。这是中国第一例公益诉讼并且取得成功的案例。这展示了我们公民对它关注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力量。

图片

然后再看这个勺嘴鹬,这是一种很小的鸟,大概还不到你的巴掌大,但是它的数量很少,全世界大概只有600对。数量少,但是它分布非常的广,冬天的时候,可能是从包括福建一直到海南岛到越南,你都能够看到它。分布这么广,数量又很少,保护起来就很难。最糟糕的是中国沿海滩涂在快速地消失。很多人就觉得滩涂不美,要把它换成沙子。但你要知道,滩涂底下有很多底栖生物的,它是鸟类依赖的食堂,非常重要的。你想它在迁徙,一只鸟动辄飞几千公里,它不吃得饱饱的,它怎么飞?它一路上飞,它本来要在这个地方停下来吃饱再接着往下一站飞的时候,结果你滨海建设把这块地方全部变没了,变成建筑了,或者为了所谓的美化把它变成沙滩了,鸟停不下来,再往前它已经飞不动了,就死了。所以沿海滩涂的快速消失是导致了我们中国沿海的候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快速下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些年来这个情况得到了比较大的缓解,因为我们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整个黄渤海这一带的滩涂在慢慢地恢复,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一面。

勺嘴鹬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物种,为什么有的物种你要去保护它?它真的很独特。你看它的嘴,有几种鸟的嘴会长成这个样子?它是大自然一种非常独特的设计,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思考。那么在保护勺嘴鹬上面,国际合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英国那边就是鸟类繁殖的科研工作特别好,俄罗斯的繁殖地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中国对它冬天的栖息地的保护做得也很不错。我知道还有很多地方的宣传工作也做得非常的强。这是国际合作的力量,所以这种鸟在这些年里面数量还是有所增加的,这是可喜的一面。

图片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白鹤。“黄鹤一去不复返”,那黄鹤是什么呢?中国没有一种鹤叫黄鹤,黄鹤是指白鹤的幼崽,它第一年生的时候,它就是黄黄的,所以叫黄鹤。白鹤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99.99%的白鹤,冬天都在鄱阳湖地区越冬,这个是非常壮观的,因为全球大概也不多,只有几千只,它都在这个地方繁殖就是很壮观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会导致一个问题是什么?它种群过度集中,万一来一个禽流感或者什么样的,可能会死一大片,这就很不利于这个物种的生存。很多人现在会觉得我这个地方鸟突然增多了就意味着我这个地方环境变好了,有的时候真不一定,可能是周围的环境变坏了,它不得不凑到一起来,然而凑到一起后有时候会有很大的风险。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在搞的生态旅游往往不够生态。我们现在喜欢讲“生态”,所以很多地方就去搞生态旅游,我曾经看到有个地方搞生态旅游,是在海岛上去看鸥,我觉得是蛮好的,你船开到周围也不太影响鸥。结果到了地方我才知道,他们的生态旅游是到了那个地方,鸥本来都是在海岛上歇息,“啪”在空中放一炮,然后把所有的鸟都惊起来,到处飞,然后所有的船上的人看上去都好开心,很激动。我当时心想,要是天天有个人到你家门口放炮,你还过不过啊?这怎么能叫生态旅游呢。类似的情况,我们在国内不少地方,也是会发现,当然没有这么厉害,没有这么恶劣,但是也会发现其实有些生态旅游会带来一些不太恰当的影响。关键是生态旅游本身,你有没有去尊重这些观察的对象?你有没有真的把它当做一个需要你呵护的对象去对待?这一点很重要,而不是只是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所以我们保存一些重要的栖息地,比如说一些国际重要湿地等等,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只有家园在,这些物种才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觅食、去生活、去求爱、去繁衍。保护这些重要的栖息地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我们再来看这种鸟,黄胸鹀,南方可能有不少朋友都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禾花雀”。这种鸟在20年前冬天的时候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的,因为它是集大群飞翔的一种鸟类。但是在20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际濒危物种的名录上面,是比大熊猫还要濒危的物种。短短20年被人类吃成了这个样子,可见人类的口腹之欲有多么的厉害。之前你可能都想不到,那么多的鸟怎么可能会被吃没了呢?不好意思,人类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恶习仅仅中国有吗?不是,好多地方都有。仅仅是穷的国家吗?也不是。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种长得跟它挺像的鸟叫圃鹀,法国人最爱吃。法国人吃它的时候,要拿个头巾把头盖住,特别是一些过去的西方传教士。他为什么要这么盖着呢?因为他们认为圃鹀实在是太美味了,他们会把它炖得烂烂的,放在嘴里,一口吃完,骨头都不吐。但是他们同时也意识到这种行为会让上帝憎恶,所以他才会吃的时候用个头盖把自己盖起来,不让上帝看到他这一幕。虚不虚伪?虚伪。同时你也能看到人类的口腹之欲有多么的可怕!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怎么办?靠法制。现在这已经是一级保护动物了,你吃一个试试!在法国,圃鹀也在前几年被列为保护物种了,所以现在法国的人也不敢随便吃了。这是靠法治的力量,终归到底,我们需要靠法治社会来保护我们的社会,保护我们自己,也保护我们这些鸟类。

图片

最后一我给大家讲一下中华凤头燕鸥,这是数量极少的鸟类,少到什么程度呢,当年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被认为灭绝了。发现了这个鸟是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可见它的重要性,当时不足50只,而且我们对它的了解非常少。它最早是在马祖列岛被发现的,后来又在福建沿海被发现,然后这些年在浙江等等好多地方都陆陆续续有发现,可是我们对它所知甚少。那问题来了,我们想保护一个不足五十只而且你还不了解的物种,你要怎么去保护?而且很多时候它是在海岛上生活繁衍的。我们大家也要知道,我们对海岛、海洋生态的了解,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要靠什么呢?要靠科学研究。

那么现在这种鸟是什么状况呢?我知道我们国家的浙江自然博物馆里面,咱们的科学家们和国外科学家们一起合作,在韭山岛等几个岛屿上进行一些招引的项目来挽救这些鸟。怎么招引?做了很多模型,然后吸引这些鸟类下来筑巢,然后他们再提供更好的保护。因为有人在看着,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渔民随便上去捡鸟蛋,或者一些夏天的风暴会导致的一些不幸的后果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活动,现在非常可喜的是这个种群数已经突破一百了。以前我们一般认为一个物种数量少于一百就没有什么希望,那现在能够突破一百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消息。所以科学研究是我们保护鸟类的一个利器。

通过今天讲的这些东西,我是非常希望大家能够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同时也给大家稍微传播一点博物学的一些知识,也希望漂亮的鸟类和多彩的世界能够让大家的心情变得更好一点。到最后,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爱上我们的自然,然后你能够真诚地、发自肺腑地去呵护它,为它去尽一份心力。


作者简介

山鹰(朱敬恩):国内资深的观鸟者,科普作家。山鹰是国内资深的观鸟爱好者及推广者,走遍国内所有省级地区,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森林与人类》、《知识就是力量》等杂志。近年来,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著出版有《从野性到感性:山鹰观鸟记I》、《飞悦四季:山鹰观鸟记II》、《精灵的快闪:闽南金三角常见鸟类概览》、《写给青少年的植物笔记》等书籍,荣获科技部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普大使”称号。撰写的微信公众号“山鹰的自然行记”广受好评。


山鹰也是一名生态摄影爱好者,福建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内知名的自然摄影工作室“西南山地”的签约摄影师。作为一名古建与文物爱好者,在国内外各古迹和各大博物馆里,也不乏山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