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没有账号? 去注册
会员注册
  • 已有账号? 去登录

2022-2023

秦毅:音乐冥想的治愈力 |202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2-09-21    717   

2022年3、4月起,突如而至的疫情让上海这座城市慢了下来,“墨子沙龙”每月例行的线下活动安排也被打乱。


然而,空间的隔离也无法割断墨子沙龙和大家的联系,从4月初开始,我们临时筹划了一系列“线上讲座”。令人愉悦的花鸟世界、科技与历史考古的美丽相遇、精致文物背后的故事、音乐冥想给心灵带来的慰藉…… 愿这些轻松而充实的内容能给居家办公、学习的人们带来笑意。


以下内容来自墨子沙龙“音乐冥想的治愈力”线上活动(2022年5月18日),演讲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秦毅老师。



非常感谢墨子沙龙邀请我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关于“音乐冥想治愈力”的讲座。我也是墨子沙龙的老朋友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在墨子沙龙的舞台上做关于音乐方面的讲座。今天我希望能够在音乐、科技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做一个讲座,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夜晚。


音乐本身是一种是超越语言的情感表达。在国际的舞台上面,我们或许听不懂别人说话,但是往往音乐出现,大家的情绪就会共鸣。音乐可以抚慰人心,从人心直指人心传递温暖和力量。大部分的表现美感的音乐都会带来一种比较愉悦的心理体验。我特别想送一句话给大家:“人们需要音乐,就像沉寂的大地需要温暖的阳光。


音乐的一个能力是调动人的情绪系统,给生活带来满足感、效能感,给大家正面积极的反馈。并非是音乐家才会对音乐有感觉,我相信对于大部分的听众,无论你是否接受过音乐的专业的训练,音乐本身的情绪感染力都会影响你。


早在胎儿时期,人就已经能感受到音乐的信息了。我们可以在这段B超的影像视频中看到胎儿在听莫扎特的《小夜曲》的时候,他行为上面非常的积极。


虽然在胎儿时期并没有认知、学习的经历,但是也会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婴儿时期,父母对着孩子唱歌可以感受到孩子跟你的互动,也会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中孩子脸上的表情非常愉悦,完全接受到了爸爸对他传递的爱。


因此,我们并非要对音乐专业的认识才能够欣赏音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音乐的治愈力。


今天我们要讲音乐冥想的治愈力,我先来聊一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治愈作用及其机制。




音乐的治愈作用及其机制



第一个机制就是:稳定的节律会让人放松,会改变躯体内在的节律。这句话听上去有一点点复杂,我来稍作解释。


在我们出生之前,在母亲腹中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妈妈的心跳声和呼吸声。而我们人的心跳声、呼吸声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稳定的节律。比较稳定的、平缓的心跳和呼吸节律是环境非常安全的一种表现。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感受到这种非常稳定的节律,于是也能感受到妈妈的稳定情绪,进而也可以处在非常安定的状态。


在我们出生以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有节律的世界。日夜交替、寒来暑往、春去夏来、花开花落、潮起潮落,这些都是自然界的节律。自然界的万物响应着这样的稳定节律,我们人的身体自然也在响应着这样的节律。


那我们的音乐里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它的节律关系。我们用莫扎特的《小夜曲》为例。


刚才在听的时候,我也在打拍子,让大家能够感觉到音乐从头到尾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律动。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乐曲前面一个段落,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跟着打节拍得节律非常稳定,而且节奏本身不快不慢,是一个比较匀速的中速。这样的节奏会让大家比较舒服。可能有很多人听说过,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人的情绪特别好。还有一种所谓的“莫扎特现象”:传言从小听莫扎特音乐的孩子会特别聪明、考试之前听莫扎特的音乐,分数会提高。当然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并不能让分数提高。一直有很多音乐的研究者——尤其是音乐心理和音乐治疗的研究者,在研究“莫扎特现象”。


无论如何,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带给大家比较愉悦的情绪,其实跟它背后稳定的节律关系是有一定关系的。最新的音乐治疗的一些方法,也经常会把稳定的音乐节律用于改善人的身体,比如帮助帕金森患者做康复训练。稳定的、与身体律动接近的节律会对你的运动表现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


音乐节律有稳定和不稳定的分别,在这里我们用巴托克的《为两架钢琴与打击乐而作》与之前的莫扎特《小夜曲》做比较。

同样作为世界名曲,大家可以听到巴托克的《为两架钢琴与打击乐而作》的节奏并不稳定。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一段音乐让大家有点紧张,它推着你走向一个偏向“战争”或者紧张的情绪?


因此,并不是说只有治愈的音乐才在人类的艺术文明当中留下痕迹。只是我们今天会更多地偏向于那些治愈的音乐,以给大家的情绪带来帮助。


稳定的节律可以让人感觉到愉悦和治愈。除此之外,第二个让人治愈的机制是重复的律动。


这很好理解,我们总是喜欢熟悉的环境。大脑对熟悉的东西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反应,当看到熟悉的东西的时候,它的内侧的前额叶皮质会被激活,会产生一种愉悦、信任的感觉。我们再想一想,现在我们听到的很多洗脑歌曲都是重复度很高的。在这里,我用《小苹果》作为案例。


大家可以听到,它是否在一个很短的片段里面不停地重复。虽然歌词不一样,但是旋律和节奏不断重复。通常的音乐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复,但是像这样的曲子重复程度很高,所以大脑就不停地被洗脑了。但是重复度高并非意味着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仅仅从大脑接受情绪的角度来说,“重复度高的音乐易于被接受”有一定的道理。


重复的方式不止这一种,我还给大家带来了Steve Reich的《Six Pianos》,我们把它叫作“简约派”,有一点迷幻的效果,甚至有一点点催眠。


简约派近几十年以来发展得非常蓬勃,很多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类型都在往简约派上面靠。我只播放一个片段,因为整首曲子有二十几分钟,如果把都放完,估计大家全都会进入梦乡。它一直在同样地重复,这是另外一种重复的律动方式,你听到了以后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放松状态。


第三个音乐的治愈机制,是可预期的音乐。什么是可预期的音乐呢?这个也与人的心理相关,当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下,这个时候我们叫心定,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在音乐里面,古典音乐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古典音乐大家听起来觉得很舒服。比如属七和弦要开始组合到主和弦的时候,总是会有一定的结构力在里面,它不是无规则的,所以叫有期待的音乐。


我们来听一首无序的音乐来对比一下。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这首音乐的节奏动感不太稳定,它整个旋律的走向不太规则,因为它想讲述的就是一个远古的祭祀,因此是一个紧张度非常高的状态。在我播放的这个片段当中,我们能感觉到音乐的超过预期的紧张度。


除了前面的三种以外,还有一个机制会跟我们的音乐治愈力相关,就是音乐的偏好与风格。音乐的愉悦度、唤醒度,都可以影响到我们情绪,这和我们对音乐的偏好是相关的。我们可以听两段音乐,这两段音乐,都是能够唤醒我们的音乐。


但是大家听上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大家有没有觉得第一段这个音色很熟悉,是中国器乐,如果听众偏好于中国本土的风格,就会对它觉得很亲切,因此影响到你的情绪的。我们听听看第二段,它也符合音乐的治愈性的,但是风格和第一段的风格不同。所以音乐偏好也会影响到你对音乐的感受。


至此我们讲了四种机制,包括稳定的节律、重复的律动、可预期的音乐,还有对音乐的偏好,都是从传统的音乐创作上能够去衡量的一个标准。但是我们今天不仅仅停留于此,今天我还要给大家介绍新的一些音乐的发展趋势,或者说音乐用于心理调节的趋势。接下来,我将介绍“3D脑波音乐”和“双耳效应”。




“3D脑波音乐”和“双耳效应”



最近3D脑波音乐这个词挺红火的,因为在各大主流的播放平台上,3D脑波音乐播放量非常高。


但是很多人对这些名词有误解,脑波音乐并不就是把这些频率的声音加到音乐里面去给你听。我们人耳能听到的频率,最低的通常是20赫兹左右,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里列的Alpha波、Theta波和Delta波的频率是人耳听不到的。


3D脑波音乐实际上是通过在音乐里面添加左、右耳两个不同的频率。这也就是为什么3D脑波音乐一定要用耳机才能听,就是因为左、右耳的频率是不同的频率。你的耳朵听到不同的频率,然后大脑会根据这两个不同的输入,翻译出一个大脑听到的有节奏的、一致的双耳拍频来做出响应。也有人说这些Alpha波、Theta波和Delta波就是指这个声音的频率。


我要澄清一下,3D脑波音乐并不是一个新发明,它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最近几年,3D脑波音乐一下子被大家所熟悉,被大家所认知,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我个人觉得是和很多的综合因素相关的,其中的一个综合因素,就是大家现在比较习惯于用耳机来听音乐了。用耳机来听音乐的时候,左、右耳进入不同的频率,就变成了比较好操作的一个事情。我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一个Delta波的脑波音乐,是我们自己的研究,要戴好耳机,注意耳机上 R是右耳,L是左耳,不要戴反。


我们现在播放3D脑波音乐,你们可以选择一个放松的姿势,把眼睛闭起来聆听。如我给大家放的是Delta波的,用于睡眠是最好的。它在大脑当中是通过左右耳的双耳拍频(或者叫双耳差频)把大脑当中的Delta波诱发出来。


不同的波适合大家在不同的时候听。比如说,Alpha波通常是用于高效学习、放松的时候,比如说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它会激发我们的想象和专注;Theta波通常是在入睡前的状态;Delta波伴随到睡眠都是可以的。同时这样的一种脑波的声学诱导,如果没有音乐的介入的时候,最原始的状态大家可能是忍受不了的,最原始的状态应该是“哒哒哒”、“嘟嘟嘟”,两只耳朵是不同的两个频率。我们把音乐美化了很多,然后让音乐跟着它的频率做了相应的艺术的加工,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


除了3D脑波音乐,还有一个这两年用得非常多的黑科技叫“双耳效应”。我们人的耳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可以从声音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因此可以用技术手段在脑海中营造一个虚拟的声场空间,达到一种类似于欺骗大脑的效果。


大家如果听说过VR、AR或者MR的话,就会知道声音对于空间感的构建至关重要。我们谈到“双耳效应”也是因为在冥想的状态下,我们需要对声音的距离感做出一些安排来实现空间印象的构建和注意力的引导。在这个场景下,我们会大量的使用“双耳效应”来构建虚拟的3D空间。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来听一段我自己的一个作品,是关于上海的城市声音的,希望能够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城市的声音景观。这一段通过了远景、近景等不同的声景,环绕地去营造一个虚拟的上海城市的声音景观。


那么这样的技术和冥想有什么关联呢?以色列的BCT实验室的负责人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接收在3D空间中移动的声音,靠近或者远离这些声音的移动,整个的体验可以被称为是一种ATT(注意力训练技术)疗法。他同时提到,各种文献表明它可以减低压力和焦虑。


冥想本身是一种集中精神、放松心灵的过程。我们现在有很多不安的、抑郁的、焦虑的情绪,都是来自注意力无法聚焦。冥想就是去体会一种存在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的过程。冥想的方式有很多,把注意力放到你的呼吸,放到你的身体,或者放到某一个特定的画面,或者是做一些身体的扫描等等,包括在紧张的时候,做几次深呼吸。


3D的声音在空间当中缓慢的移动,可以让你的注意力去连接你的身体。把集中的注意力放在移动的声音上可以促进大脑放松。通过刚才听上海声音,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当然这已经不仅仅是音乐了,而是更一般的声音。


有很多的研究表明,人和大自然亲近可以减少负面情绪。当然,在物理空间没有办法去亲近大自然的时候,我们可以靠技术虚拟地在一定程度上亲近大自然。接下来我们来听的一段音乐(注:由于微信订阅号对音频数量的限制,无法单独放这段音乐,请在文前的报告视频中收听),它就是以3D的声音聆听和想象作为基础的,可以归结为一种声音想象的冥想。当你闭上双眼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你所听到的当下的声音里,最终建立起内心的安全岛。


这个片段,是一个模拟花园的冥想环境,能够让你听到花园当中的一些小虫子叫、蜜蜂的飞舞,可以听到风声,还有非常放松的音乐,能够从花园的微观世界里感受到温暖和宁静。


大家也可以把眼睛闭起来,一边听一边冥想。大家会听到,有一些特别的声场安排,刚才说到花园里面的那些情景,全是在系统里面一个个安排好的物件,如同游戏一样安排他们的飞行,从而得到他们移动产生的声音。


刚才说到的这些,不管是传统的创作方式,还是新的技术,都已经有了很多文献研究的支持。我们最近几年还在不同媒介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研究和尝试,比如说通过血压来观察人听音乐前后的变化,或者根据皮肤电来观察情绪对音乐的特别明显的反馈。因为皮肤电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因此我们的皮肤电实验做下来效果非常好。


我们在音乐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以后,我们就一直尝试研究音乐、心理学和医学的有机结合。所以后来我们就同交大的一位医学心理学的教授,进行了一个合作研究,叫作认知行为疗法与音乐疗愈的结合。


之前提到过冥想,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正念冥想?正念冥想属于CBT认知行为疗法浪潮当中的一种方式,主要是用来调节人们的功能失调的一些想法、观念。


大部分人在情绪上出现的一些负性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情绪,总体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就是对于过去的后悔,每天就生活在一种后悔当中。后悔其实就是抑郁的一种根源。还有一类是对未来的焦虑,对不确定性的不安。无论哪一类情绪念头,都会导致功能的失调。大部分人的睡眠问题也是和这两类负面情绪有关。当你躺在床上,不自觉地想过去、想未来,而没有办法到当下,冥想就是通过聚焦于当下,通过引导思维的高度集中,让你放松下来,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进入当下的“临在”状态。一旦有了认知行为疗法,就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了,还会加入语言的引导。如果语言的加入和音乐能够相得益彰,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们还做了很多个系列,叫3D情景冥想。


undefined


3D情景冥想能够让你在语言的引导下,进入到一种虚拟的想象。这些想象的场景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是一种艺术的加工。我们用这种情景去减低你的焦虑,进入到一个祥和宁静的状态。


还可以通过3D情景的再造,去产生一种“脱敏”效果。我接下来想分享的这一段叫《重回母体》。


很多听众跟我们留言说,听完这段《重回母体》以后哭得眼泪直流,哭完以后心绪非常顺畅。我们内心中很多执念可能一直藏在心底没有释放,通过这种再造的方式,有了一种类似于“脱敏”的效果。《重回母体》就是想让我们想象在你人生最初始的时候,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受到妈妈爱的裹挟的感觉。我们团队成员自己在做制作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心灵被一遍遍地洗涤。


除此之外,我们也用文字的方式营造出能够帮助你舒缓压力的情景。这样一种情景想象,会带来一种音乐以外的帮助你进入冥想状态的可能性,能够减缓你的负性情绪。更进一步,如果你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在自己心里建立安全岛,那么每次当负面情绪袭来,你就能够找到安全岛。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冥想练习才能做到。


我们会发现,引入了正念以后,从文字、音乐、声优到声音设计和空间化合成,情景冥想是一整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的应用场景除了现在针对普通大众的声音疗愈、减压舒缓以外,我们之后也会针对一些特定人群制定特定方案,今天就不详述了。



作者简介


秦毅,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电子音乐设计”、“音乐科技”、“音乐治疗”三个专业方向硕导。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论文/作品审稿人、上海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音乐工程专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副主任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音乐设计与制作教研室主任。


她多次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许常惠国际音乐创作奖首奖、上海市文广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第一位获得PRIX ARS国际电子艺术大奖赛数字音乐奖项的中国人。曾接受上海国际艺术节、美国纽约MATA艺术节、德国多瑙厄辛根音乐节、香港艺术节等国内外委约。


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项,发表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中国音乐与科技融合领域的先行者,在“音乐-心智-脑-教育”这一交叉领域进行持续研究,致力于开展音乐与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等交叉领域的持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