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没有账号? 去注册
会员注册
  • 已有账号? 去登录

科普文章

物理学家如何开启量子信息学?
发布时间:2020-02-27    768   赛先生

数学家说:物理学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给物理学家。物理学家说:信息和计算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给计算机科学家……

(图源:文章头图及封面图片版权所属:NASA/Sonoma State University/Aurore Simonnet.)


撰文 | 施郁

编辑 | 邸利会


量子信息学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

美国生物学家Edward Wilson有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交叉学科的重要意义。他说:“科学是我们时代最大胆的形而上学,是人类的创造,相信如果我们有梦想,坚持去发现,解释,再梦想,从而不断进入新的领地,让世界显得更清晰,我们就能掌握宇宙的真正的奇异之处,而这些奇异之处将会被证明是互相联系,有意义的。”(引文由作者译自英文,下同。)

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给交叉学科带来各自的特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有句幽默的名言:“物理学如此重要,不能留给物理学家(Physics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physicist)。”希尔伯特对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形式做出过贡献,当时让爱因斯坦感到很大压力。

我们也可以说,生物学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给生物学家。事实上,正是物理学家协助开启了分子生物学。

我们还可以说,信息和计算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给计算机科学家。

本文回顾物理学家是如何开启了量子信息学。在此道路上,物理学家也对经典的信息科学做出了贡献。

当然,物理学对信息技术提供了硬件基础。电子计算机的器件(晶体管、存储器等)中的电子服从量子力学。但是,量子信息并不是指信息技术的量子物理基础。量子计算也不是指关于量子力学的计算问题,不是计算物理。这些固然是重要的领域,但不是所谓的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信息是什么?


信息的英文是information。顾名思义,Information is that which informs(信息是被告知的东西)。

信息是讯息(message)的内容,是对我们在获得该讯息之前对它的无知程度的度量,是对不确定性的降低。当我们对于某件事的不确定性越大,就需要越多的信息来消除这个不确定性。

信息的一个性质是,它可以编码成各种形式。比如,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不同语言来表达。信息论中,信息用一个字符串来表达。


信息不仅是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离不开物理载体,又可在不同物理载体之间转换。信息处理过程是物理过程,受物理规律主宰。

比如,由声音传递的信息取决于空气和耳膜的振动,由文字表达的信息取决于粉笔灰或墨水的分布;磁存储的信息取决于磁畴的状态;生命信息取决于遗传物质中四种碱基的分布;神经网络中的信号取决于神经元的状态。

1991年,德裔美国人Rolf Landauer提出一个口号:“信息是物理的(Information is physical)”,倡导从物理的角度研究计算和信息。

1990年,美国人John Wheeler提出一个口号:“物质来自比特(It from bit)”。Wheeler和Landauer的思想影响了最早研究量子信息的一批人,可以称他们为量子信息学的祖父。

顺便提一下,1972年,Phil Anderson曾提出一个口号:“多者异也(more is different)”,是说多体系统会展现出少体系统没有的新性质。

综合这些思想,从信息和量子信息的角度考虑物理定律的层展(emergence),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方向。


麦克斯韦妖


最早进入物理学的信息问题,可能是麦克斯韦妖佯谬。

1867年,麦克斯韦在一封信里提出了这个佯谬。在1871年出版的《热的理论(Theory of Heat)》一书中,他做了详细论述。

考虑封闭容器内处于恒温的气体,他写道:“假设这样的一个容器分成两半,A和B,隔板上有一个小洞,有一个有意识的存在(being)能够看到单独的分子,能够关闭或打开这个洞,从而让较快的分子从A运动到B,让较慢的分子从B运动到A。因此他不需要做功,就能提高B的温度,降低A的温度。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

1879,开尔文勋爵(William Thomson)将麦克斯韦假想的being称为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


利奧·西拉德的历史性贡献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有几位匈牙利犹太人从德国移居美国,包括数学大师冯诺伊曼、物理诺奖得主维格纳和伽博、氢弹之父特勒(这些头衔是后来成就的),利奧·西拉德(Leo Szilard,1898年2月11日-1964年5月30日)是另一位,虽然不及前几位有名(维格纳为此感到痛苦),但是他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不一定在他们之下。

原子核裂变发现后,西拉德就想到链式反应和原子弹的可能性。为了敦促美国制造原子弹,他找到柏林时期的老朋友爱因斯坦,为他起草了致罗斯福总统的信。原子弹造出来后,西拉德又致力于制止使用原子弹。战后他从事生物学研究,是Salk研究所创建人之一。

一战时,20岁的西拉德在奥匈军队当兵,但是在上前线之前,染上了西班牙流感,被送到医院,而他所在的部队后来几乎被全歼。或许是西班牙流感救了他的命。

1929年,作为博士论文,西拉德研究了麦克斯韦妖问题。他用比特(容器的左右,他没有用比特这个名词)表示分子的位置状态,涉及到了信息(也没用这个词)。他提出麦克斯韦妖测量分子状态时,消耗能量,熵增加了ln2,抵消了气体分子的熵减少。这里代表玻尔兹曼常数,ln是以2为底的对数。

西拉德还提出一种利用信息的热机,也就是说,可以从信息提取功。我们用美国物理学家、信息理论学家Charles Bennett在1987年提出的版本来讨论——

考虑一个恒定温度的热库接触的小车,以及一串小隔间组成的传送带,每个小隔间里面有一个分子。假设事先知道每个分子的位置状态(信息),也就是在小隔间的左半部或者右半部。相应地,就可以设计机械,利用活塞向右半部或者左半部移动,分子所在的空间增加到整个小隔间。从而分子总是对外做功,驱动小车运动。也就是说,信息转化为了功。

如果事先不知道分子的位置,平均做功为零。


信息论


1948年,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6日)借助熵的概念,提出了信息论。

考虑一个字母表,由a1,a2, ⋯, an组成,每个字母出现的概率分别是p1,p2, ⋯, pn,p1+p2+⋯+ pn=1。

香农定义了信息熵: =-p1log_n(p1) -p2log_n(p2) ⋯-pnlog_n(pn)。这里log_n代表以n为底的对数。香农证明了这个字母组成的讯息可以压缩到n比特。也就是说,信息熵代表平均每个字母的信息量,定量刻画了信息存储与传输所需的资源。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1=1, 其他的pi=0,也就是说只有a1这一个字母出现,那么=0, 也就是说没有信息量;如果每个都等于1/n, 那么=1,这是最大值。


Landauer原理


从1930年代开始,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有很多发展,本文后面将简述。

1961年,Rolf Landauer在IBM工作时提出了Landauer原理:每删除一个比特的信息,环境的熵至少增加ln2,也就是说,至少需要耗散能量ln2。我们知道熵乘以温度T就是热量,也就是耗散到环境的能量。

1973年,Bennett提出可逆计算的概念,指出原则上不需要能耗。虽然很多逻辑运算是不可逆的,比如2+3和1+4都等于5,因此从输出结果5,不能唯一确定输入。但是不可逆运算可以嵌套在可逆运算中,也就是将输入信息也当作输出结果的一部分。1982年,他提出可逆图灵机模型。图灵机是最简单的计算模型。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Bennett给出了麦克斯韦妖佯谬的解决方案——对分子状态的测量本身可以不消耗能量,测量结果存储在妖的记忆中,气体的熵减少由妖的记忆的熵增加补偿。但是妖的记忆有限,为了存储新的测量结果,需要删除旧的记忆,因此必须将熵转移到环境,也就是说,必须耗散能量到环境中去。

因此耗散的能量不是来自测量信息,而是来自删除信息。当然,如果将气体、妖、环境一起考虑,总熵总是不减少的。


信息与能量


作为对前述若干概念的消化,我们看一下信息与能量的关系。

如果事先知道某讯息(message,一串比特,如各分子的位置)的内容,删除这个讯息不需要消耗能量。

例如,考虑一个盒子中有一个分子,如果知道它在盒子的哪半边,可设法用一个小盒子包住它,它对小盒子的每个壁都有碰撞,平均做功为零,因此我们在不做功的情况下将它转移到事先选好的盒子的一半(事先选定左边或者右边),也就是删除讯息。因此,知道信息后,可以不费能量将其删除。而且,前面说过,还可以利用它,让分子对外做功。

但是,如果不知道分子位置时,我们只能统一地将将盒子体积压到一半(事先选定左边或者右边)。这需要付出能量。


计算机极简史


19世纪的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年12月26日-1871年10月18日)设计了两个机械计算机,虽然都没能实际完成。

19世纪20年代,Babbage设计了计算多项式函数的差分机。

1837年,他又设计了可编程的机械计算机Analytic Engine,包含了计算机的主要元素。1941年,有人实现了他的设计。

Babbage制作的AnalyticEngine的模型。(图源:Wiki)


诗人拜伦的女儿Ada Lovelace为Analytic Engine写了程序,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

Babbage和Lovelock的照片曾经放在一起,作为英国50英镑新钞票上的候选人物。但最终,另一位候选人图灵(Alan Turing)胜出。



1937年,图灵提出了图灵机、普适图灵机和图灵假说,严格定义了计算和程序的概念。图灵假说是说,存在普适图灵机,可以模拟任何图灵机。这就是说,存在普适计算机,用程序就可以实现任何计算。

1939年,物理学家John Vincent Atanasoff与他的学生Clifford Berry建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是一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不能编程。它用2进制和布尔代数,能计算29个联立方程。硬件上,它由电子真空管实现计算,用电容器作内存,没有中央处理器(CPU)。

物理学家 John Mauchly 和 J. P. Eckert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通用计算机,即ENIAC (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1946年建成。ENIAC的第一个用途是冯诺依曼和乌拉姆的氢弹计算。

Machley多次访问过Atanasoff,但是1944年之前,没有告知后者,自己也在造计算机。这使得Machley后来没有获得专利。

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1950年代,每秒做1000次浮点运算。而现在的速度是148.6PFLOPS(P = 10^12)。1965年,Gordon Moore总结出所谓的“Moore定律”:单个集成电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从下图可以看出,Moore定律延续多年。


晶体管越来越小,越来越快。如此下去,单个比特只需要原子尺寸。但是在原子尺寸,量子效应将起支配作用,适用于经典计算机的Moore定律也就不能延续。

所以,一个思路就是,变不利为有利,干脆用量子力学作为新的计算(逻辑)原理。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特别是量子态叠加原理,完成计算任务,处理和传递信息,这就是所谓的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又与量子力学基本问题密切相联。

量子纠缠是超越任何经典关联的量子特性,研究始于爱因斯坦等人,经过戴维·玻姆(David Bohm,1917年12月20日-1992年10月27日)等人,后来由约翰·贝尔(John Bell,1928年6月28日-1990年10月1日)取得突破。

单量子系统在这些研究中体现出重要性。以前,正如薛定谔所说,“我们从来不用单个电子或原子或小分子做实验。在思想实验中,我们有时候假设能够做,这不可避免导致奇怪的后果……”事实上,当年的思想实验今天已经成为真实的实验,对于奇怪后果的探究导致量子物理基础和量子信息的进展。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兴起


1982年,费曼提出,用经典计算机模拟量子过程需要指数级资源,而量子计算机则可以有效地模拟量子过程。

1985年,英国物理学家David Deutsch提出量子图灵机和普适量子图灵机的概念。1989年,他又提出由量子门组成的量子计算的线路模型。

作为一个有实用意义的突破,1994年,美国人Peter Shor提出有效解决素数因子分解(寻找奇数的素数因子)的量子算法。在经典计算中,这个问题是一个NP问题,也就是说,需要的时间不是数字的二进制位数n的多项式函数。事实上,需要的时间是exp(O(n^3(log(n))^(2/3) ))。而Shor的量子算法需要的时间只是O(n^2 log(n) loglog(n))。f=O(g)的意思是,|f/g|介于两个有限正数之间。

量子计算的算法基于纠缠态的运用。量子纠缠也导致量子通信,比如量子隐形传态。而量子密码的某些方案基于海森堡不确定关系,某些方案基于量子纠缠。

2017年,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将狄拉克奖授予Bennett,Deutsch 和Shor,以表彰他们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解决计算和信息的基本问题,从而将量子力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联系在一起。


小结


信息是物理的。因此经典计算和经典信息基于经典物理,而量子物理导致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突破“Moore定律”的需要,经典信息和经典计算的量子推广,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探究,形成合力,催生了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


(延伸阅读:施郁,揭开量子的神秘面纱。)


注:

本文作者施郁是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文章是作者的课程《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绪论讲稿。从2月27日起,每周四9:55开始,他将在哔哩哔哩直播该课程。直播间链接:https://live.bilibili.com/21868825

直播间二维码:

(除头图外,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关于“墨子沙龙”

墨子沙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协办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论坛。沙龙的科普对象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热爱科普的普通民众,力图打造具有中学生学力便可以了解当下全球最尖端科学资讯的科普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