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没有账号? 去注册
会员注册
  • 已有账号? 去登录

科普文章

双十一来了,小墨和你聊聊价格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8-11-10    460   

早早就挂上双十一特价的产品你不想要,心心念念的宝贝却总在凌晨甚至2点才开始抢购,在睡美容觉和买便宜货之间,该如何选择呢?是用正价购买商品可以安心睡觉,还是第二天黑着眼圈打着哈欠上班,但是省下200块?热销的网红商品,便宜的价格总在缺货,同样的商品,不同时段不同价格,你如何取舍?为何商家要设置如此复杂的规则,让你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这其中其实蕴含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双十一来了,小墨和你聊聊价格那些事儿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剁(guang)手(gun)节,你是不是也和小墨一样,面对网站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的优惠规则,手拿计算器,却在五分钟后因为大脑短路有摔手机的冲动?为什么商家要把定价做的如此复杂?就不能给买家来个一口(tong)价(kuai)吗?


其实,价格是经济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很多机制正是通过“价格”发挥着作用,进而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那么,价格,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呢?


简单地说:一件物品在市场上某一时期都有一个均衡价格。即使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都能理解,这个价格不能过高——否则没人买,也不能过低——生产者亏本他就不干了;所以所谓均衡价格一定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一个数字。问题是,什么叫做“双方都能接受”呢?且听小墨慢慢道来。


均衡价格的由来


咱们首先说消费者这边,也就是所谓“需求”方。所谓需求是什么意思呢?它必须是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也就是说“想要”且“要得起”。一般来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与价格成反比的,也就是说,价格越高,我们能买得起的数量就越少。反映在数学上,就是购买数量与价格形成的一条反比曲线。


而对于生产者来说呢,他的任务是“供给”。所谓“供给”,也包括两个条件——愿意销售且能够销售。如果价格太低,企业无法接受,也就不会再出卖商品了。当然,一般来说,企业愿意提供的供给是与价格成正比的,价格越高,企业出售的积极性就越高。



接下来,当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市场上相遇,如何才能“你情我愿”的进行买卖呢?尤其是当同一类产品,市场上存在大量消费者和生产者,甚至同一类产品还有其他很多替代品,如此复杂的局面,市场该如何运行呢?其实,再复杂的局面,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叫做价格机制。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拿鸡蛋做一个假设:当鸡蛋价格是每只1元的时候,市场需求量是9,供给量是1,价格每增加1元,需求量都减少1,供给量都增加1,直到价格涨到10的时候,需求量降为0,供给量变为10。在这种假设下,我们可以想象,当价格低于5时,供不应求,价格必然会上涨,而当价格高于5时,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会下降,只有在价格等于5的时候,供给和需求正好匹配——都等于5,这个时候,市场上既没有过剩也没有短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以自己愿意的价格出售或买到相应数量的产品,这个价格就叫做均衡价格。如果没有其他条件变化,这个价格会很好地维持下去。


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比如,人们变得富有了,同样是每只5元的价格,但是因为“不差钱儿”,需求量不是5个而是7个了,这时市场又会变得供不应求,那么市场同样会通过价格机制,找到新的平衡点,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双十一这样错(sang)综(xin)复(bing)杂(kuang)的销售机制呢?为什么从最开始的商品半价,到店内99元减30、跨店满300减40,到现在的定金制度?消费者是否真的能买到便宜划算的商品?商家有没有赔本儿?


当当当,小墨要敲小黑板儿了,无论是那些被规则搞得头大,最后闭着眼睛下单的同学们,还是“机关算尽”,觉得自己吃透规则买到划算商品的同学们,且听小墨来给你们从经济的角度,好好分析分析(没错,逛某宝只会数学已经不够了,还得学点儿经济学)。


首先,我们来聊聊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消费的选择与价格歧视


当我们选择是不是要购买一件产品的时候,潜意识里都会用到“边际效用”这个概念。打个比方,我现在特别想吃苹果,我愿意花3元钱去买一个苹果,当我吃完一个苹果之后,我还想再吃,但这时,多吃一个苹果已经不能带给我那么大的享受了,我所以我只愿意为这多出来的一个苹果付出2元钱,当然,可以想象,对于第三个苹果,它带给我的快乐就更少了,也许我觉得还抵不上1块钱对我的效用大呢。这就是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数学上,大致可以将需求曲线画成下面这个样子:


可以看到,价格P和需求量Q成反比。假设均衡价格是P0,均衡数量是Q0,这个时候生产者收取的回报是P0乘以Q0,也就是OP0BQ0四个点组成的正方形面积;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供给量很小的时候,他愿意支付很高的价格,随着供给量增大,他能接受的价格才会下降,也就是说,咱们将O到Q0的部分积个分,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代价是OABQ0围起来的总面积,其中,那个多出来的灰色阴影部分就是消费者额外的满足,学术上管它叫做“消费者剩余”。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这个剩余也就这么剩余着,毕竟均衡价格由市场决定,谁也拿它没办法。可是,当某些极端条件出现,生产者就会不甘心放着那个阴影部分的钱不赚,就要开始作妖啦。


比如,极端一点的情况——垄断。虽然完全的垄断在现实情况下不多,但是垄断现象却并不鲜见,比如生产者很少,消费者很多;或者产品比较有特色,不那么容易替代;又或者某个市场存在进入壁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垄断,也就给了企业自行定价的空间。


当企业有了自行定价的能力,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他会怎么做呢?他会通过差异定价的方法,对不同消费者或者不同需求量分别定价,为的就是把上面那张图里面阴影部分的收益尽量赚回来,这才学术上也有个名词,叫做“价格歧视”。


怎么实施价格歧视呢?通常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不同,给出不同的价格。当购买量较小时,这件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效用很重要,那么就能接受比较高的价格,就是上面那种图靠近纵坐标轴的需求曲线;而随着购买量增大,商品对消费者没那么重要了,能接受的价格就会低一些。商家对这条需求曲线上每个小段分别定价,就能尽量把阴影部分的收益也赚回来。


第二种就更“精明”啦,不但随着数量不同、还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分别定价,对于每个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的产品收取他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这样赚取的利润比第一种还要高;


第三种方法呢,是把消费者或者市场进行划分,划分成不同的市场之后区别对待。比如,两个不同的市场上的人群消费的偏好是不同的,可能某个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化很大的情况下,需求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而另一个市场的消费者则对价格比较敏感——价格变动一点,都会很大程度得影响她们的购买欲望,针对这两个不同的市场,商家要想实现收益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第一个市场的价格定高些,将第二个市场的价格定低些。


而某宝双十一价格规则之所以那么复杂,也是商家把第三种方法用到极致的体现。面对网络那头的消费者,商家不知道她们的性别、年纪、文化程度、购买能力,可是没有关系,商家通过价格的规则自然而然得将消费者划分成了不同的市场。那些对于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自然不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琢磨满减规则,对于这部分人群,就组成了所谓需求弹性小的市场,那么高一些的价格他们也能接受;而对于愿意花大量脑细胞去研究怎么买便宜的人,就是对价格敏感的高弹性市场人群,这部分人,必须得价格优惠才有需求量。这样,针对不同的人群,他们以不同的价格购买,商家既赚了土豪的钱,又赚了贫民的钱,也是一种将上面那张图阴影部分收益赚足的方法。其实生活中,往往女孩子们买衣服鞋子都会发现,刚上市的新品价格高,过季了就会打折出售,也是这个道理——为的就是把所有人的钱都赚了,而且都以她们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出售。



好了,关于价格,咱们今天就聊到这儿。小墨要去钻研某宝优惠规则啦。溜了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