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前,9名全国政协委员陆续走入“委员通道”接收记者们的采访,其中两位科学家政协委员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分别是中国探月总设计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吴伟仁院士以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今年1月,嫦娥四号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标志着中国的太空探索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吴伟仁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嫦娥5号将于今年底发射,实现在月球采样返回,有可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月样返回地球的国家。发射火星探测器也已提上明年的发射日程,争取早日实现核心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 嫦娥四号
吴伟仁还表示,太空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他们将逐步把科学数据向全世界开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探月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薪火相传,希望有更多青少年将来能投身这项伟大事业,为人类开创美好未来。
全身心投入西湖大学建设的施一公则回答了关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民办高等学府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原创性的研究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这样说,尖端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施一公表示,这就应该是未来中国教育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西湖大学创校的根本宗旨。
○ 施一公院士与科学爱好者共话生命科学结构之美
无独有偶,另一位科学家政协委员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在两会开幕式上,记者还采访到了另一位大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那就是从事量子科学研究的潘建伟院士。潘建伟表示: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候,他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他对国家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作为科学家代表,他还表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自己所处的科研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两会第二天,潘建伟接收香港记者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了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如何为国家做贡献。他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应该牢记总书记的号召,在科技创新方面为国家发展尽己所能。
中美之间存在一些技术上的所谓“摩擦”,要解决中国在技术被其他国家卡脖子的问题,在开放交流同时,关键还得靠自力更生,“得自己争气”。
这也是潘建伟在主持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发时,因切身体会而产生的肺腑之言。“墨子号”作为中国完全原创、拥有世界先进科研水平的实验卫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墨子号的卫星主望远镜,团队本来打算从美国进口,但由于美国对这类高精尖科研器材有禁运条例,团队经过一年多的研发,终于将“中国制造”的主望远镜安装在了墨子星上。2016年,墨子号成功发射,并在发射后顺利完成所有的既定科研任务,成为地球上最闪耀的“量子星”。
○ 5分钟看懂“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此外,全球首个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建设完成并全面开通,全球首个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的诞生等,无一不体现着潘建伟及其团队“自力更生、自己争气”的科研精神。
○ 京沪干线
○ 量子计算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经济在迅速崛起的同时,如何保证后续的快速发展,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科学家们在两会中的发言,无一不体现了他们关注国家发展、关心人类共同体命运的赤诚之心。
我们向科学家们致敬,你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也期待在两会上能够听到更多科学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