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
2023年度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理事、监事: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在理事会指导与社会各界支持下,秉持“以顶尖科学滋养公众智慧”的初心,深度运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创立的科普品牌,全年开展8场精品线下活动、15场线上科普,触达受众超341万人次,品牌自媒体矩阵突破60万粉丝。现将核心成果汇报如下:
一、以科学温度响应时代需求
我们紧贴社会关切策划科普内容:年初疫情转段期,特邀葛均波院士团队开展心脏健康专题科普,为公众提供权威医学指导;5月科技节期间,聚焦人工智能热潮,组织专家解读ChatGPT技术脉络,同步开设科技考古体验工坊,带领青少年亲手复原浑天仪、青铜器,让科学史“可触摸”;9月全国科普日,诺贝尔奖级科学家叶军教授讲述原子钟研发历程,为中学生播下科研火种;11月更汇聚三位诺奖得主与潘建伟院士展开“万物原理”跨界对话,展现中国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二、以创新体验重塑科普形态
突破传统报告模式,打造多维科普场景:在科技节首创“科学集市”,液氮冰淇淋制作、火星车搭建等互动项目吸引数百家庭参与;通过主题拍照墙、量子科普图书角等设计,将知识获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全年开发十余款融合科研成果的文创周边,让量子符号走进日常生活。今年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视屏方向开展了“唠嗑实验室”的专题,邀请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一对话不同领域的嘉宾,每期探讨一个主题,聚焦当下年轻人(以大学生为主)所关注的学习、就业和生活中的问题。嘉宾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讨论,给年轻人提供思考和启发。做了7期“唠嗑实验室”。
三、以专业矩阵放大科学声音
依托中科大量子科研优势,构建“前沿成果—科普转化—全域传播”体系:原创专栏《量子春秋》获国家级科普作品二等奖;全年产出10篇深度解读文章,将复杂量子理论转化为公众语言。通过腾讯、B站等平台直播重大活动,单场最高观看量超80万,获中新社、解放日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报道。与中科院物理所、上海科技报等机构形成传播联盟,实现优质内容跨平台裂变。
四、以社会价值践行国家战略
我们始终牢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使命:全年活动覆盖40%以上中学生群体,诺奖得主报告中学生提问视频获百万传播。因在科普日的突出贡献,项目获评国家级优秀活动,印证了我们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育青少年科学思维方面的社会价值。
五、团队建设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名全职人员的团队,另外还有研究院200余名师生作为我们的志愿者。6名全职人员分别负责墨子沙龙发展方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向、科普活动、平面设计、新媒体、行政支持等,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招聘不同方向、更多元化的人员,将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打造成更加专业和全面的科普机构,产出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和活动。
六、2024年计划
2024年,我们将继续深耕,致力于为上海市民以及全国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科普。在科普活动方面,我们将持续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举办,线下观众有机会与嘉宾面对面交流,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直播手段,第一时间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这不仅能拉近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将促进科学传播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
科普活动 | 领域 | 嘉宾 |
2 月 | 量子 | 陆朝阳 |
3 月 | 天文 | 沈志强 |
5 月 | 化学 | 丁奎岭 |
5 月 | 科技节 | |
6 月 | 数学 | 丘成桐 |
7 月 | 科技史(上海博物馆东馆) | TBD |
7 月 | 医学 | 韩启德 |
8 月 | 量子 | TBD |
9 月 | 化学 | 樊春海 |
10月 | 诺奖专题 | |
10月 | 医学 | 宁光 |
11月 | 量子 | 国际嘉宾 |
12月 | 大国重器 | 谭家华 |
在新媒体及产品制作方面,计划通过提升原创内容(图文&视频)的数量及质量,提高内容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吸引更多热爱科学的粉丝,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普社群。在原有内容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的基础上,我们还计划开展至少3个探索类项目,包括科普动画“喵的量子力学”、对话节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唠嗑实验室”和科学艺术摄影“探秘量子实验室”(与中国科大ITL团队合作),丰富内容,引发更多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024年,我们将以全新的科普思维和创新方式,致力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文明的发展,使更多的观众能够在科学的世界中找到乐趣和启发,助力建设一个科学、理性、充满创造力的社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
2024年2月23日